扬中雷公岛“生态养蟹”模式助力渔民增收,户均收入翻番达8万元
近年来,扬中雷公岛以其独特的“生态养蟹”模式,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,也为当地渔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。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,更让渔民户均增收达到8万元,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。
扬中雷公岛位于长江中下游,这里水资源丰富,气候宜人,非常适合螃蟹生长。然而,过去渔民们以传统方式养蟹,产量低,效益差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,当地 *** 积极引导渔民转变观念,探索生态养蟹的新模式。
“生态养蟹”模式以生态优先为原则,通过优化养殖环境、提高螃蟹品质、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,实现了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。具体来说,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:
一是科学规划养殖区。雷公岛根据螃蟹生长习性,科学规划养殖区域,确保养殖区水质、水温、底质等条件适宜螃蟹生长。
二是采用生态养殖技术。渔民们通过使用生物饵料、生态底质改良、病害防治等技术,降低养殖过程中的污染,提高螃蟹品质。
三是打造品牌效应。雷公岛生态螃蟹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,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。当地 *** 积极引导渔民注册商标,打造区域品牌,提高产品附加值。
四是拓展销售渠道。雷公岛生态螃蟹不仅销往全国各地,还出口到日本、韩国等国家。当地 *** 与电商平台合作,拓宽销售渠道,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优质螃蟹。
在“生态养蟹”模式的带动下,雷公岛渔民的收入逐年提高。据统计,目前渔民户均增收达到8万元,是过去养蟹收入的数倍。这不仅让渔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,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“生态养蟹”模式的发展过程中,当地 *** 还注重生态保护。通过实施退耕还湿、植树造林等措施,改善了雷公岛的生态环境,为螃蟹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。
总之,扬中雷公岛的“生态养蟹”模式为我国渔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。在新时代背景下,各地应积极借鉴这一模式,推动渔业转型升级,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同时,也要关注渔民增收问题,让更多渔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,助力乡村振兴。